老牌配资平台 一代枭雄杜月笙能够呼风唤雨,却为何找不到自己的亲妹妹_上海滩_杜文庆_寻找
“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用在杜月笙身上同样适合。虽然他曾是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拥有无数财富与地位,被尊称为“上海皇帝”,但实际上,他的出身却十分贫寒,甚至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杜月笙的家庭贫困到了连自己的亲妹妹都不得不送人老牌配资平台,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苦回忆。
杜月笙身居高位后,风头更劲,黑白两道的关系错综复杂,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过去的情谊。年轻时,他拜在青帮小头目陈世昌门下,虽说陈世昌并未能直接帮助他多少,但当杜月笙成名后,他却多次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个曾经无所事事的陈家后代。直到后来,陈世昌甚至感到羞愧,不再敢上门。杜月笙的感恩之心,不仅体现在对外人的帮助上,对自己那早年被送走的亲妹妹,他也曾付出巨大努力,悬赏重金,委派心腹四处寻找她。然而,直到他去世,依旧未能如愿,这件事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大遗憾。 一、因家贫,妹妹被送人 1931年6月9日,上海滩的街头巷尾,无人不在议论杜月笙家族的盛典——杜家祠堂的落成典礼。当天,上海的名流雅士、政界要人、以及青帮头目等社交圈中的重量级人物悉数到场,连蒋介石也亲自赠送了“孝思不匮”的牌匾。国学大师章太炎亲自撰写的《高桥杜氏祠堂记》在典礼上被宣读:“杜之先生帝尧,夏时有列累,及周封于杜,为杜伯……”这一切,都将杜月笙家族与中国古代的帝王时代相连接,仿佛他出生便是为这份荣耀而来。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杜月笙的家境极为贫困。他的父亲杜文庆经营的小米店生意萧条,母亲朱氏在怀孕期间依旧不得不在棉纱厂做工,挣着微薄的薪水勉强维持生计。棉纱厂的环境恶劣,最终,朱氏在光绪十六年生下一个女儿后,因过度劳累而不幸去世。 杜文庆带着两个孩子独自撑起家里,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做出了一个痛心的决定,将年幼的女儿送给了宁波的一户黄姓商人。除去家境的贫困,杜文庆的决定中也蕴含着当时社会的重男轻女思想。随后,杜文庆娶了新妻,但没多久也因病去世,杜月笙和他的新妻便只能艰难度日。 二、杜月笙发迹后,重金悬赏寻找妹妹 杜月笙自幼便由继母和舅舅抚养,十四岁时便离家闯荡。他最初以卖水果为生,但命运似乎总是偏爱他。进入黄公馆后,杜月笙得到了黄金荣夫妇的赏识,在他们的支持下,逐渐站稳脚跟,最终成为上海滩的三大亨之一。随着权势的增长,杜月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那个被早早送走的妹妹。在自己成名之后,他多次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派遣了无数人四处寻找妹妹的下落。更是加大了悬赏金额,甚至亲自派人前往宁波寻找。 然而,尽管杜月笙采取了如此多的措施,几乎耗尽了所有的资源,妹妹依旧没有丝毫消息。偶尔有人带着年龄相仿的女子冒充,但杜月笙一眼就能识破。这段寻人之旅,始终未能如愿,妹妹仿佛消失在了人间。 三、直到去世时,依然未能找到妹妹 据传闻,在杜月笙晚年的香港,病榻上的他仍时常想着这个失散多年的妹妹,显然这成为了他心中无法释怀的遗憾。尽管他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权力和财富,甚至是能左右上海滩的局势,但即便如此,他却始终无法找到自己亲妹妹的下落。或许,这个遗憾正源自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 民国时期的中国战乱不断,民众流离失所,信息闭塞。杜月笙的妹妹被送人后,父亲很快也去世,黄姓商人便与杜家的联系断了。年幼的杜月笙对那时的黄姓商人一无所知,纵使多年后再去寻找,也如同大海捞针。再者,当时的传媒落后,信息传播慢,依赖的仅是纸媒,黄姓商人甚至未必能看到这些寻人启事。假如他确实看到了,或许也因为害怕惹上麻烦而选择沉默。如果杜月笙的妹妹当时才一两岁,即便她还活着,也无从知道那些寻人启事与自己有关,最终这段遗失的亲情也只能成为杜月笙心中的一桩永远的遗憾。 category:history,content:在这乱世中,许多人和事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不见,甚至连最亲密的血缘关系也无法抵挡命运的无情。杜月笙的一生虽然辉煌,但这段未曾完成的寻找,成为了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缺憾。正如人生中很多事情一样,未必所有的努力都能如愿以偿,总会有一些无法填补的空白。 发布于:天津市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