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股配资官网 “中国好人”杨智忠:24年,720名烈士,56次“回家”!
海报新闻记者 梁小童 潍坊报道中股配资官网
8月27日下午,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举行,潍坊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守陵人杨智忠入选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并作为五位访谈人之一参加活动。
活动现场,杨智忠胸前“中国好人”的绶带红得耀眼,那一刻,很多人或许想起了那处长眠着720名烈士的烈士陵园,想起杨智忠与老伴坚守陵园的24载风雨晨昏,想起那些在墓碑前痛哭过的烈属和56位烈士“回家”的动人瞬间。
这份荣誉不是偶然的嘉奖,而是对一段跨越二十余载的坚守最真诚的致敬。
为烈士守陵的我,还是一名军人
2001年,杨智忠和妻子带着年仅3岁的小孙女来到陵园,彼时陵园条件简陋,一家人没电就点油灯蜡烛,没水就去附近村子挑水喝。附近也十分荒凉,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野生的动物,黄鼠狼、老鼠和蛇等都十分常见,特别是猫头鹰,叫声凄厉,晚上听起来很是瘆人。
但艰苦的环境下,杨智忠反倒觉得心安。
“当年当兵没当够就退伍了,一直是遗憾。在这里守护烈士英魂,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还是一名军人。”杨智忠曾说,守护烈士陵园是对自己军旅生涯的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体现在了行动里,每次踏入烈士祠或墓区前,他都会庄重地敬一个标准军礼,这是一位退伍老兵对先烈最崇高的敬意。
这样的日子,杨智忠和家人过了整整十年,直到2011年,陵园里通上了电,打上了井,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陷入两难选择,陵园就是我的阵地
清苦却安稳的守陵生活,在2004年第一次被打破——妻子于爱云突发脑血栓,需要尽快进行治疗,但陵园的各项生活条件都不如家里利于身体恢复。一边是早已成为精神寄托的陵园,一边是跟随自己吃了许多苦的妻子,杨智忠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妻子看出他的不舍,主动提出要继续留在陵园进行保守治疗,百感交集的杨智忠克制不住对妻子的愧疚,偷偷跑到墓区大哭一场,也就是那一天,两位前来寻亲的烈士家属坚定了杨智忠留下来的决心。
那天,擦干眼泪的杨智忠刚走出墓区,便看到两位青年迎面而来,仔细上前一问,原来他们从烟台海阳出发,寻找在丈岭战役中牺牲的爷爷的墓地,最终循着少之又少的线索才找到饮马烈士陵园。
杨智忠连忙翻出烈士名册,却没能找到烈士证上的名字,他又带着两人走遍丈岭战役相关墓区,却一无所获。最后只能无奈告知兄弟俩,他们的爷爷可能是无名烈士。
看着两兄弟在墓碑前跪地痛哭的模样,杨智忠的心里像被针扎一样难受,却也在心底悄悄点燃了帮助烈士“寻家”的火种。
余生最重要的事,是送英魂归家
饮马烈士陵园里长眠的烈士来自全国各地,以胶东半岛居多。为了帮烈士寻亲,文化程度不高的杨智忠成了“研究员”。他翻遍陵园留存的每一份可考资料,每天拿着小本子在墓区间穿梭,逐一比对信息,将烈士的姓名、籍贯、年龄、牺牲日期、参战经历等细节,一笔一划整理成两本厚厚的笔记。
2007年,杨智忠终于在整理查阅时,找到了于春广和于在元两位烈士较为具体的籍贯信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杨智忠拿好笔记本,揣上60块钱,便出发去往了烟台海阳。第一次外出为英魂“寻家”,杨智忠无功而返,但这漫漫长路的第一步却让他明白:只有借助更大的力量,才能为更多烈士找到自己的家。
在昌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杨智忠开始通过网络发布烈士寻家信息,随着昌邑义工联合会以及媒体的加入,这支寻亲队伍从“一人行”变成“众人走”。忙的时候,杨智忠一天能接到两三百通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哪怕奔波千里、反复碰壁,也从未停下脚步。
这些年里,杨智忠在海阳、莱山、招远、莱州等地成功为56位烈士找到了家,也见证了许多感人的瞬间:威海乳山的烈士家属捧着父亲墓前的泥土失声痛哭,年迈的村支书在接过烈士信息后当场下跪,烟台海阳于先生认领“77 号墓”代祭所有英烈……这些深沉的牵挂,印证着他“送英魂回家”的承诺从未落空。
“陪伴守护好英烈,把他们的英魂送回家,不辜负他们为我们国家做出的牺牲,这是我余生要做的事情。以后我干不动了,还会有人接替我,一代一代不停歇地干下去!”杨智忠说。
一份“中国好人”的荣誉,是对“平凡人做不凡事”的最好褒奖。时过境迁,杨智忠却始终用“以己之微光,照亮英魂归途”的坚守,向我们讲述着:善良没有形状,但坚持总会被看见。
上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